总得有人收拾残局 |《我们仨》读前感
《读前感》第 230911|043 期
1. 综评与建议
综 评:★★★★4星
新意度:★★★★4星
真挚度:★★★★4星
本书,适合 亲子之间 阅读。
本文,适合 想了解本书的人 阅读。
建议收听文末 完整版 音频,或借阅,或购买电子书。
2. 作者与内容
作者:
杨绛(1911-2016),作家、评论家、翻译家、学者。
毕业于东吴大学,留学英法,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、清华大学任教。1949年后,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、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。
主要作品有《洗澡》《称心如意》《弄假成真》《干校六记》《将饮茶》等,译作有《堂吉诃德》等。
内容:
作者于93岁出版本书,回忆了一家三口逝去的日子。
3. 吐槽与感悟
槽点1:
这是本好书,但是,如要评价,必须吐槽,也一定有槽点可吐。
写自家人,特别是斯人已逝,难免溢美之辞,何况是自己那么爱的丈夫和女儿。
而且,我们的记忆也靠不住,对逝去的人,往往只念对方的好,逐渐地会忘记那些不好。
人无完人,又是两口子过日子,舌头哪有不碰牙齿的。
时过境迁,当年的许多不愉快,在现在回忆起来,都会变成一种难得的情调。
而在当时,情绪是极难忍受的。
我相信两个人感情好,也世事练达。
但是,还是不太相信世上有没红过脸的小夫妻,除非二人都是很有文化很有修养又很成熟的中年人。
更别提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有几个父母没有发过疯。
槽点2:
杨先生也是我敬仰的人。
但是,不得不说,作为一个媳妇,她是一个颇为难得的周详周到之人。
钱家是比较老派的大户人家,这样家庭的长子之媳不好做。
但是,她年纪轻轻,就能处理得很周到,说明考虑事情很周详。
更多的我不好瞎猜,但是,她确实让我想到了王熙凤。
总之,这与她的文化、修养什么的关系不大,主要是有这方面的天赋,或者说是她天生就是个善于处理复杂关系的人。
当然,她也很隐忍、迁就、包容,不然就早就像一般人一样,被钱先生的书呆子气给气死了。
槽点3:
杨先生也是极聪明的人。
但是聪明一词,往往也有贬义,比如说小聪明,当然,我并无贬义。
杨先生的聪明是知书达理的大聪明,也是分得清大小多少、轻重缓急的人间清醒。
如果不清醒,怎么样能维持三口之家的一片祥和安宁。
她们那茬儿民国的知名文化女性,没几个不聪明的。
大家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,又怎样维护这种生活。
反倒是男人在婚恋这件事上有点自作聪明,特别以徐志摩为最。
在二人相恋这件事上,看似钱先生主动。
但是二人见面的机会,怕还是杨先生策划或主动把握的。
而且,钱先生表白的勇气和机会,也是杨先生给的。
钱先生也是聪明人,但是那是读书人的聪明,甚至还很有一些书呆子气。
这若是在一般女人眼里,早被嫌弃到怀疑人生了。
但杨先生是懂钱先生的,所以,她不生气,她接受,甚至还有母亲看待大孩子的三分怜爱。
她甚至比钱先生自己还懂钱先生。
可是,一旦太懂一个人,就像看透了一个人,爱也少了一分。
毕竟,爱到深处,至少是有一分糊涂的。
因为足够清醒,所以,不会情深不寿。
毕竟用情太深,就难以自拔。
但是,干嘛非要情深不寿呢?
我是赞成杨先生这种深情,这是健康的深情。
不太喜欢林黛玉那种近似病态的深情,作为文艺作品欣赏一下可以,最好不要在现实中发生。
人生在世,总要向前看。
瑗瑗不在了,可还有杨先生啊。
不清醒点,怎抵得住余生的孤寂凄凉,哪里还有这温热的文字祭奠钱先生和瑗瑗。
这种深情,近乎另一种勇敢和无私。
人生在世,总要有离席散场的时候。
越是幸福的宴席,到最后越是杯盘狼藉。
有谁愿意落在最后,独自面对这孤寂的残局呢?
感悟1:
说了这么多,已经超出本书的范围,在八卦人家的私生活了。
可这书,写的就是私生活。
看来,两个人的事,我们外人只能人家怎么说, 我们就怎么听。
所以,不足为外人道,也不足向外人道。
这书我早有机会看过,但是我还是没看后半部分。
因为尽管杨先生控制得很好,但是,书里难免仍有一丝哀挽之气。
其实,这本书,根本就不是给我们写的。
如果,不是他们仨约好了要写这本书,我们可能是看不到这本书的。
生活,最终是活给自己和自己亲爱的人的,和其他人都没关系。
杨先生最后一个人生活的那几十年,特别是本书出版之后,是怎样度过的,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,我们不得而知。
但是,一定少不了他们仨在一起的回忆,而且那回忆应该哀挽之气渐消吧。
我还没到知天命之年,但是,我想杨先生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应该是释然的。
如果有另一个世界,那她甚至是高兴的。
感悟2:
人生在世,要经历那么多人,那么多事。
有多少纷扰,如同过眼云烟,不值一提,甚至,只希望快快过去才好。
又有几个人几件事,能常留心间?
人类记忆力有限,应该是进化出来的有用功能。
遗忘,也是好事。
它让我们彻底放下纷扰,毕竟,不计前嫌不如不记前嫌。
淡忘,也是好事。
它让我们放下过去的悲伤,关注当下,珍惜眼前人,继续向前走。
不要担心彻底地失去他们,
他们只是活在你沉睡的梦里、在你的思维里、在你的情感里、在你的习惯里、在你的眼神里,在你的一举手一投足的分分秒秒里……
和你融为一体。
直到那时,他们才是真正地与我们同在。
夜深了,晚安
附1. 参考信息
附2. 解读与评论
附3. 延伸与扩展
无